当前,本市正是处于疫情防控最吃紧、最关键时期,黄浦区人社局下属区就业促进中心坚决贯彻区委、区政府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,自3月30日起,中心先后集结了班子成员在内的30余名干部职工驻守单位,组成抗疫支援突击队,第一时间投入集中隔离点及街道社区的抗疫任务中,用小爱撑起“疫”线大爱,用实际行动淬炼“硬核”担当。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
陈嵘、季彬两位同志曾在机场志愿者和援滇任务中表现突出。此次接到支援命令后,他们更是义无反顾、轻装简行,在单位一住就是十几个日日夜夜。他们既是智慧的志愿者,更是保障这支队伍按时到岗的“专车司机”。岗位上,凭借曾在机场防疫担任组长的工作经验,陈嵘同志在上岗前做足功课,清楚掌握所在点位有多少居民,点位长、块长、居委书记等联络人是谁,居民引导顺序如何安排,从不打无准备的仗。在采样点,他还主动与居委和医护沟通,规划最佳引导路径,在保证核算筛查任务“应检尽检”的前提下,加快进度减少居民排队时间,防止聚集和交叉感染。
为人父母子女者,首先是抗“疫”战士
志愿者队伍中,十之有九上有年迈的父母,下有年幼的孩子。在不知归期的征程上,大家选择了“舍弃小爱只为大爱”。叶岑、程龑、汪嘉婷等同志,尽管他们的爱人都因为工作原因已奋战在防疫一线岗位上,但一接到需要留驻单位的要求,没有丝毫犹豫,将家中孩子托付给家人后,全身心投入各项支援抗疫工作。归函卿平时给人不紧不慢的形象,但就在疫情告急的时刻,他挺身而出,把年幼的儿子留给了爱人,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投入隔离酒店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。正所谓,越危险的岗位越考验一个人的奉献精神,他的身影也随之高大。
既然来了,就没打算提早回去
在这支队伍中,许多同志奋战了一个十天又一个十天,即使被批准回家后,得知疫情吃紧,又一个个主动赶了回来。李珍华就是其中一个,她在刚刚回到家中半天,得知中心志愿者缺人后,又骑着“小电驴”从青浦赶了回来。有些同志即使居住小区仍处封控期间,也通过与居委沟通,前赴后继来到志愿者队伍中。周哲就是其中一个,在封控期间,他当起了楼栋居民的“菜管家”。接到命令后,他赶赴“疫”线,每次志愿者任务都冲在前面。任务之余,还要接送志愿者,筹备后勤物资。他经常说:“低头做事,抬头做人。既然来了,就没打算在任务结束前回去。”
青春战“疫”,队伍里最年轻的身影
我们的队伍里,除了60、70、80后,还涌现了一批90后,甚至00后。中心最年轻的一批志愿者们也走上了抗“疫”前线。林家璇是志愿者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一个,刚留守单位时她还有些天睡不着,但没过几天,就因为白天的疲累而适应了集体的生活。问及辛不辛苦时,她萌萌地说:“虽然辛苦,但只要想到疫情结束的那天,就觉得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张馨岚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,由于小区封控就地转化为一名社区志愿者,在做好核酸筛查之余,她协助居委会建起了“买菜群”,当起了“买药官”,从青涩生疏到热情温暖,在这个特殊困难的时期,她成为了居民心中的一道光。
在社区在家里,依然站在抗疫最前沿
由于各区封控等原因,许多同志报名成为了光荣的社区志愿者。江智宇同志也是其中一员,4月4号一天,他足足站了七个小时,坚守在社区疫情筛查的第一线,为1700多人提供扫码引导服务。同时,他还在家还备勤各类培训业务咨询电话。31号至今,累计电话接待“企业职工线上培训”咨询156人次。
崇祎娜、郑韦玮同志都是社区核酸筛查工作的中坚力量,无论下雨酷热,她们都“巾帼不让须眉”地坚持到最后,为老人耐心指导,为医护人员贴心服务,她们在岗位中一做就是7-8个小时。最晚那天,任务结束时已是深夜,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家,女儿早已熟睡,带着嘶哑的嗓音让人听了心疼。但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抗疫战士,构建起来的防疫长城,才能让上海这座举世瞩目的城市尽快回到昔日的繁华。
萤火聚微光,灼灼汇星河。正是这群疫情下最可爱的人,让我们对打赢新冠疫情这场仗信心倍增。同舟共济,“疫”往“吾”前。(黄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)